校园工程不容漠视

简介:近年来,中国进入了空前规模的建设。地标建筑争抢第一高度,别墅豪宅粉墨登场,剧院、广场争议不断,某些地方政府大楼媲美白宫但是,很少有哪座学校的建筑能够进入公众的视野。地方政府热衷于面子工程、开发 ... 近年来,中国进入了空前规模的建设。地标建筑争抢“第一高度”,别墅豪宅粉墨登场,剧院、广场争议不断,某些地方政府大楼媲美白宫……但是,很少有哪座学校的建筑能够进入公众的视野。地方政府热衷于“面子工程”、开发商忙于盖楼赚钱,似乎城市建设的主力群体都忽视了这样一部分值得关注的公共建筑——校园工程。 在汶川地震中,很多中小学校都遭受了“灭顶之灾”,成为倒塌数量最多的公共建筑。而由于众多校舍倒塌造成的学生伤亡,更是成为汶川地震中最令人痛心的一幕。 不单是中国,世界很多国家其实都存在这样的问题。“地球危险”组织的地震专家布赖恩·塔克2006年在给世界经合组织的一份报告中就指出,全球1.8亿人口(包括4000万学龄儿童)面临着“类似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地震所带来的危险”。 为什么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总是最应当受到保护的孩子?什么样的学校建筑才是安全的?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锡元认为,相对于普通住宅房屋,学校建筑在抗震方面存在几个先天缺陷:一是房间大。卫生间等场所之所以成为地震发生时的一条逃生通道,原因就在于空间狭小、有墙面支撑,墙的面积越大抗震能力就越强。二是窗户大。教学需要良好的光线,大面积的窗户设计,使得墙的面积大大缩减。三是走廊设计。一般学校都采用单面、外廊的走廊设计,多由柱子支撑。如果教室两边都是走廊,在纵向上一间教室就只有前后两面墙抗震,两边柱子的作用则很弱。 此外,工程质量是被诟病的一大因素。由于缺乏社会关注和资金投入,学校等公共建筑在建筑材料、施工等环节上往往只能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功能,而在防御重大灾害的设计、建造上存在很多缺陷,由此造成了国人深恶痛绝的大批“豆腐渣工程”。还有专家提醒,不仅要关注建设资金投入、工程质量的问题,校舍建筑的工程监理也同样值得关注。地震以后,针对校园建筑纷纷坍塌,就有人尖锐地评论,“你也许可以收买建筑工程监理,但你收买不了地震。” 在日本等地震频发国家,学校已经成为市民默认的避难场所。每当地震来临,人们都自发地向坚固的中小学建筑群疏散,因为那里有城市中少有的大操场和大帐篷式的体育馆,而且校舍的抗震设防标准要比普通建筑高1度,是最安全的地方。 一直以来,我国校舍的抗震设防标准和普通建筑是一样的。汶川地震后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》和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》,其中将学校校舍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提高到重点设防类,学校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要高于本地1度。这是设计规范上的一个进步,但还远远不够。因为,受我国国情、国力限制,很多地区的设防烈度实际上偏低0.5-1度,应该加1.5甚至2度。 孩子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,如何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安全,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。所以,在学校建筑的设计、施工、验收和检测维修等各方面,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建筑标准;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应该提高对学校等公共建筑的关注力度,为学校这些人口密度高的建筑制定更高的抗震防灾标准,从源头上加强抗震防护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