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:有人说,建筑于人类而言,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,更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变迁。优秀的建筑是文化的积淀,是历史的凝聚。从保留至今的一幢幢老宅,可以读到一个城市历经的百年沧桑。 建筑不仅是凝固的 ... 有人说,建筑于人类而言,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,更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变迁。优秀的建筑是文化的积淀,是历史的凝聚。从保留至今的一幢幢老宅,可以读到一个城市历经的百年沧桑。 建筑不仅是“凝固的音乐”,更是“凝固的文化”,它历经岁月的洗礼,静静地伫立在那里,总能在不经意间,触动你的心弦。 早在文字出现之前,原始的居室建筑就被祖先创造出来,但那只是古朴的建筑糅合了人类的感情、信仰和智慧,铸就紫禁城的威严、凯旋门的辉煌、金字塔的雄伟和摩楼幕墙的眩目之后,它们才真正成为固化了的艺术和文明的见证。 而进入本世纪以来,在中国大地掀起的建设一浪高过一浪,这其中却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经济规律和文明发展在起作用,它往往成为一个地区长官升官发财的“政绩工程”。这种仓促的“政绩工程”其恶果为:大拆大建,城市面貌大改观的同时失去了地方民族特色,失去了文化,取而代之以千篇一律的建筑、“假古董”和模仿的洋楼。一个城市和街道建筑的特色是在几十年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中慢慢形成的,而现在仅在几年间便被毫无特色的建筑和商厦、广场所代替。许多专家疾呼,近20多年来文物建筑受到的破坏,已经超过了过去200年。 更为严重的是,“政绩工程”都是有时间限制的,长官们必须在自己的任期内达到目标,才会对自身“进步”有帮助,因此这种时间限制使他们不是按照科学的规律来制订计划,而往往是违反规律的强迫命令,限定在很短时间内建成,于是从项目的论证到设计再到建造,全部过程都十分仓促,而仓促又带来粗制滥造,粗制滥造又导致无数建筑劣品的产生。同时还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,如民工工资拖欠、工程质量事故频频发生、拆迁土地补偿费无法落实,致使大量失去耕地的农民生活没有保障、地方财政捉襟见肘,为了保证“政绩工程”的实施而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,严重干扰了地方经济的正常发展。 这种“政绩工程”造成的直接恶果是劳民伤财,损害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,而这些政府官员则是在借国家的名义干给国家抹黑的事。 在一些地方,类似的“政绩工程”在中央三令五申和围追堵截中照样冠冕堂皇地上马,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此类工程的决策权在官而不在民,有着严重的长官意识。故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就必须尽快建立起工程决策的听证制度,从而彻底使那些不达标的“政绩工程”胎死腹中,让“政绩工程”真正造福于民。